小学生主动让座反被姥姥训斥“每次都让,让什么让!”你怎么看?|热点
前不久,在阆中市的一辆公交车上,一位小学生给旁边的老爷爷、老奶奶让座,反而被自己的姥姥训斥。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萌芽,孩子却犹豫了,该听老师的,还是姥姥的?这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事件,您怎么看?
事件回放
6月17日,周六。上午8︰40许,阆中市白塔小学校长刘光泽接到一个电话,对方自称是该市千佛小学的陈老师。陈老师说,就在她刚乘坐的公交车上,白塔小学一名常姓女生主动给老爷爷、老奶奶让座,不曾想被女生的姥姥当场训斥,“每次坐车你都要让座,让什么让?!” 并伴有一定的过激行为。
当时,车上很多乘客都忿忿不平,纷纷谴责老人的言行并拍下了照片。陈老师也鼓励该学生:“我也是老师,你这么做是对的!”并指责她姥姥:“你这么大年纪了,怎么还不比你孙女?!”
接到电话后的阆中市白塔小学校长刘光泽非常感慨,很快给当事人写了一封信,并第一时间转给本报,希望更多人看到。
尊敬的千佛小学陈老师:
亲爱的公交车同行乘客:
我首先要对陈老师及随行乘客的行为致以敬意并表示感谢!长善救失,从善如流。当我们的常同学遭遇到道德困境的时候,你们的及时声援,不仅能帮助她认清是非,而且能让她强烈感受到社会对善的崇尚,这非常有利于她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。
今天的校会上,学校对常同学给予了通报表扬,相信5.4班的同学们会以她为荣,全校师生都以她为荣,因为她的爱心!
仁者爱人。爱是永恒的,是普世的,从爱亲人、爱身边人,再到爱不认识的人,甚至更高层级的爱,是人类文明的一致追求,也是教育工作的终极取向。
刚刚,我和分管德育的同志又单独约见了常同学,力图帮助她克服道德冲突——姥姥的话到底要不要听?不听姥姥的话,好像“不孝顺”,不孝顺肯定不道德;听姥姥的话,好像又违背了学校、社会的教导,不让座也不道德,如何是好?
我告诉她:
在家里,你是晚辈,首先要顺从家长的要求;在学校,你是学生,首先要顺从老师的教育;在公交车上,你和姥姥都是乘客,首先要顺从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——“乘客们你们好,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”。以后若再遇到类似“不一致”的时候,你这样想,就不会犯难了!
关于孩子姥姥,我们乐见婆孙俩重归于好——“当天回来的路上,我跟姥姥就合好了”,常同学说,她能够理解并原谅自己的姥姥。原来,姥姥之所以言行过激,另有隐情:因为生活琐事,出门前,姥姥跟还在乡下的姥爷拌过嘴,心情很糟。我们还从了常同学那里了解到,从她几个月大到现在,从乡下生活到进城陪读,姥姥一手把她带大,可谓含辛茹苦。虽是隔代留守,我们有理由相信,常同学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。
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当然希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,但我们首先要理解老人家。毕竟,她的人生阅历主要集中在宗亲血缘关系和邻里乡亲关系上,简单地说,她比较认同“我们是亲戚,我要对你好。”“我们是本家,我要对你好。”“我们是邻居,我要对你好”;而对于现代文明主张的公共空间、公共关系,她可能难以理解,“人都不认识,凭啥让座?”“先到先得,都坐下了还让出来,傻呀?”
常同学傻吗?
单从利己的角度来看,这样做或许是傻;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,“不傻”却是人格的矮化。遇事首先是对与错的判断,而不是利与弊的权衡。人无德不立。设若我们每个人都只图私利、图方便、图便宜,这样的个体构成的社会真就让人傻眼啦——缺乏爱心,毫无希望!
而“爱与希望”,是我的教育信条。我越来越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教育,我不希望学校沦为分数的提款机,而应成为社会良心的中位线。
学校不可能是教育的孤岛。学校与家庭之间在教育的认知上确有存不一致的地方,这更加凸显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。有一种提法叫“小手拉大手”,意思是通过孩子来影响甚至改变家长。但我想,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之间更应该拿出勇气,走到一起交流沟通,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。我们愿为之付出努力。
家庭教育始终需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,单方面的教育终究是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!相对来说,家庭教育主观性比较强,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还需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的成长!
这件事,引发了您怎样的思考呢?欢迎将您观点在留言区分享给我们!
文字来源|教育导报
图片来源|网络
实习编辑|徐珍